1、心理学上的启动效应到底是怎么回事? 求讲解,粗略就行
启动效应就是你走过的路,熟悉了,下次再走的时候,就会快一点,行成的一定的印象,下次再加工的时候就方便了
美国有心理学家提这样一个理论:就是人的思维通过,经过多次通样的思维活动后,就会行成一条相对较快的捷径
1、 蝴蝶效应:
起源——一只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了几下翅膀,在两周后可能引起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暴。在心理学上,蝴蝶效应表现为一种不同于普通的连锁效应的,因果性不明显的情绪反应和行为。
症状—— 因为几天前发生的一点小小不顺利,而开始心情烦躁,在压抑和郁结状态中,小的情绪波动渐渐在心底形成轩然大波,最终以不可预见的狂躁模式爆发出来。时间累积得越久,崩溃的后果越不堪设想。
2、 狄德罗效应:
起源——18世纪法国一位哲学家丹尼斯.狄德罗,某天友人赠其一件高级睡袍,他非常喜欢。但当他穿上之后,开始觉得家里的一切家具和装饰都显得粗陋庸俗,于是不得不把旧的东西一件件更新,但最终她仍不觉得开心,因为他最终发现,“自己竟然被一条睡袍胁迫”。
症状——永远不能填满的欲望黑洞,因为“人往高处走”,到达一个阶段,各方面都要求配套上升。街道要搭配建筑,豪宅要搭配名车,鞋子要搭配礼服,礼服要搭配名钻……搭配的顶端永远是自己力所不能及。
3、 齐加尼克效应:
起源——源于法国心理学家齐加尼克做的一次实验。他将受试者分成两组,分别去完成20项工作。其间,他对其中一组进行干预,使他们的工作不能顺利完成,而让另一组毫无阻碍,顺利完成全部工作。尽管所有受试者接受任务时都非常紧张,但顺利完成任务者紧张状态随之消失,而未能完成任务者,思绪总是被那些任务困扰,紧张状态持续存在。
症状——在接受一项工作时,人会产生一定的紧张心理,只有当任务完成时紧张才会解除。而工作中的人往往不停地受到叠加任务,因此,紧张状态无时无刻存在并叠加累积,在周末假期休息时甚至都无法放松,长期疲惫不堪,最终导致神经衰弱和亚健康的出现。
4、罗森塔尔效应:
起源——古希腊传说中塞浦路斯岛一位年轻的王子皮格马力翁,酷爱艺术,通过锲而不舍的努力终于雕塑了一尊女神像。面对自己的作品他爱不释手,整日深情注视。天长日久,女神竟然奇迹般复活,并成为了他的妻子。这个故事说明,期待是一种力量。1968年,美国心理学家罗伯.罗森塔尔提出了该项理论。此理论有一个我们最常听到的例子:两个病人同住一家医院,其中一人患了癌症,而另一人并无大碍。但医生把两人的诊断书弄混了。结果那个真正的病患得知后整天心情轻松,开心地在医院住了一段日子便健康地出院了。而那个原本身体无恙的人却终日活在对死亡与病痛的恐惧中,最后真的罹患绝症,在抑郁绝望中死去。
症状——心理暗示。当别人给予充分信赖和期待的时候,自己相信自己一定能完成任务,困难便会得到解决。反之便被低迷的情绪主宰,最终失败。
5、蔡戈尼效应:
起源——1927年,心理学家蔡戈尼做了一个实验:将受试者分为甲乙两组,同时演算相同的数学题。其间让甲组顺利演算完毕,而一组演算中途,突然下令停止。然后让两组分别回忆演算的题目,乙组明显优于甲组。这种未完成的不爽深刻的留存于乙组人的记忆中,久搁不下。而那些已完成的人,“完成欲”得到了满足,便轻松地忘记了任务。
症状——很多人有与生俱来的完成欲。要做的事一日不完结,一日不得解脱。蔡戈尼效应是人走入两个极端:一个是过分强迫,面对任务非得一气呵成,不完成便死抓着不放手,甚至偏执地将其他任何人事物置身事外;另一端是驱动力过弱,做任何事都拖沓罗嗦,时常半途而废,总是不把一件事情完全完成后再转移目标,永远无法彻底地完成一件事情。
[提示]欢迎你加入本团讨论。
2、启动效应 和 负启动效应之间有联系么
启动效应不是从stroop里得出的吧,虽然改进的stroop范式和早期启动效应的目标——忽略实验很像,但一个是研究自动平行加工的,一个是研究内隐的,目的不同。不过在实验范式上都出现了抑制或促进效应
启动效应和负启动效应,简单来说就是一个是发现促进,一个发现抑制现象。
如果前后呈现的刺激都是同一种形式,例如都是视觉的图案或都是听觉的声音,启动效应更容易出现。不过,也有情况是发生在不同形式的刺激之间。前后呈现的刺激,不一定是相同的,也可以是相关的。例如是语义上的相关,书和书包(属于同一个类别),猫和熊猫(有共的属性)。
负启动效应则是呈现不相关时的识别延迟现象
负启动的原因是当探测刺激中的目标字母在启动刺激中未被注意时,二者在呈现时间上的区别性降低,因此使被试产生混淆,从而影响对该字母的识别。
第一种观点是说在启动刺激中,被试的注意系统对忽略字母进行了抑制,有意不去知觉它,导致在探测刺激中的反应是变慢,这种变慢是无意识的。被试的注意系统对a是有抑制作用的。 第二种观点,说的是在启动刺激中,被试分配注意的时候,其实有一部分注意被分配到了a上,但是此时被试的反应是对a不做反应,即忽视,忽视是有意的。然而第二阶段探测刺激中,由于时间间隔不长,被试对于原本分配了注意的a发生了混淆,以为还是要忽略的,过了一段时间才反应过来是要对a进行知觉。就是说原本就已经对a进行了一定的加工,第二进阶段要求行相反加工时发生了混淆,表现为反应变慢。 可能与第一种观点的差别就在于,在启动刺激中,第一种观点认为注意非但没加工a,还对其有抑制作用。而第二种观点认为正是对a有所加工,才发生了反应时的延长。
3、国考面试真的存在“顺序效应吗”
众所周知,考生参加公务员面试首先需要通过抽签来决定面试的先后顺序。对于抽签,很多考生都很忐忑,担心抽到不好的序号会影响面试成绩。确实,由于“顺序效应”,抽签顺序确实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面试成绩。毕竟考官的精力也是有限的,大多数现实情况来说,刚开始时,考官精力比较充沛,听的也很仔细,评分确相对会比较严格;到后半段有了之前的考生做参照,打分就会相对松一些。但是,这种影响并不是决定性的,起到关键性作用的是考生临场发挥的水平如何。因此,考生要以正确的心态看待这一问题,积极应对,方能发挥出正常水平。
第一步:进行自我心理调节。
有人误认为抽签顺序靠前的就一定是炮灰,一定吃亏;有人认为顺序比较靠近中间是考官会认真考察,会在最大程度上保证公平;还有人认为出场顺序靠后时,考官已经比较疲劳,注意力无法集中,更会影响到最终成绩。
其实,这些认识都是片面的。面试抽签顺序不管是前、中、还是后,都是各有利弊。
抽到前面的,确实准备的时间比较仓促,考生会更加紧张,会比较大地影响到发挥,并且这时候考官给的分数相对来说会严一些,但是这个时候考生和考官的精神状态都是最好的,考官会认真的听考生答题,只要考生备考充分,答题一定会给考官留下深刻的印象,得高分也是不难实现的。
抽到比较靠后的顺序,经过长时间的等待,这时考生和考官都已经比较疲惫了,但是这时如果考生能够在气场方面足够强大、内容方面言简意赅切中要害,同样能够让考官眼前为之一亮。
抽到中间的顺序,考官这个时候虽然已经听了不少作答形成了固定的思路,而且会把你与之前的考生对比并且会对后面的考生有所期待,但是只要考生能够妙语如珠、见解独到,抓住考官的“眼球”,同样也会有高分。
因此,无论抽签顺序是前还是后,还是中间,决定考生答题质量并胜出的是自身的实力,而不是单单出场顺序。面试的时候考生应以一颗平常心去对待,要相信不管顺序如何,只要我们抓住考官心理,把最好的状态展现给考官,最后的结果一定是理想的。
第二步:做好积极心理暗示。
所谓心理暗示,个人通过积极的自我暗示、自我鼓励,进行自助的方法。在面试中,积极的心理暗示对于面试成绩起着很大的影响。曾经有一位考生,实力中等,但是由于他一直地把自己与网上视频里面的优秀考生对比,因此对于自我的答题表现总是自我否定,后面在得到鼓励之后,他不断告诉自己:自己是很优秀的。带着这种坚定的信念,他参加了面试,虽然还是紧张,但是最后成功逆袭。
没有考不好的人,只有不自信和不努力的人。在面试中,抽签顺序如果靠前,我们同样可以通过积极心理暗示,积极影响面试成绩。考生要不断告诉自己,抽签一号有很大的优势,自己有足够的实力,自己一定会成功,积极的暗示会成为一种心理状态最后由内向外的展现给考官。
第三步:自信大方从容应对。
面试是对一个考生综合能力的考察,由外而内,从举止仪表到言语表达,从答题内容到思路框架,从价值观念到理论素养,都在考官的考察之列。
任何时候,考官需要的是一个充满自信积极向上的年轻人、一个具有一定专业素养职业素养知识底蕴的职业人。特别是对于抽签顺序第一的考生,更应该内外兼修。
在答题时,考生目光坚定、眼神与考官自然交流。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一个人是否自信往往能够通过目光呈现出来。如果考生在面临陌生环境及首位答题这样双重的压力下还能够充满自信,必然会给考官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答题时,考生应该做到条理清晰,逻辑严谨。由于这时考官的精力比较充沛,对于题目也充满新奇,因此对于考生的作答内容,比较来说听得也比较认真,因此考生除了注重外在表达的条理性之外,也要注重逻辑严谨,比如对于问题的认识谈影响、分析原因,要逐层展开,不可想到哪儿说到哪儿,内容混乱不清。
在答题时,同样由于上述的原因,考生还应该用语简明、谨言慎词。在答题时,如果考生缺乏政府用语、官方用语,只需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清楚观点和想法即可,切忌为了追求高大上而乱用所谓“官话”,或者为了追求亮点而不顾场合引用名言。同样,也不可为了充实答题内容而重复语言。
考生只要调整好心理,掌握好战略,相信会打破抽签顺序第一必“炮灰”的“魔咒”,顺利实现顺序第一和成绩第一的“双冠军”。
啥米是顺序变量?我觉得有两个前提,一是自变量不要有延续效应。比如切除小鼠的额叶和不切除,这种只能用组间设计。因为切除这个处理时会有延续效应的。第二是需要平衡的控制变量最好是平稳变化的,均应作用于整个实验过程的
4、拉丁方设计是否解决了顺序效应问题?
啥米是顺序变量?我觉得有两个前提,一是自变量不要有延续效应。比如切除小鼠的额叶和不切除,这种只能用组间设计。因为切除这个处理时会有延续效应的。第二是需要平衡的控制变量最好是平稳变化的,均应作用于整个实验过程的。比如,反应时实验的练习效应,因为操作简单,练一两轮就已经达到最高水平,因此只会作用在前一轮或两轮,而不会作用在整个实验过程。这种时候,就不适合用拉丁方或者ABBA,而是要在实验前加练习过程,避免练习效应的作用。拉丁方只是一种平衡技术。只是说用了这种方法,能更好一点,但实际上是无法完全平衡或消除练习效应或疲劳作用的。
你好!
我猜想是可能有这样的一种情况,顺序变量的某一水平在每个自变量水平上的效应都不同,所以在每个自变量的水平上,所有顺序变量的水平的效应和也就不同,顺序效应变量没有被平衡我猜的,不知道是不是这样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望采纳。
我忘了顺序变量的专业定义了,没有复习好[s:33],还得去查查书,忘了在哪看到的了。。。不过我记得应该是接受实验处理的顺序,如果接受处理的顺序不同而导致因变量的不同的话就会和自变量发生混淆。要具体说的话,我觉得练习也是一种顺序变量吧。
『此★文为帝村算命网文章,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