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分枝杆菌菌种鉴定?
1、16S rRNA 普遍存在于原核生物中。
rRNA 参与生物蛋白质的合成过程,其功能是任何生物都必不可少的,而且在生物进化的漫长历程中保持不变,可看作为生物演变的时间钟。2、在 16S rRNA 分子中,既含有高度保守的序列区域,又有中度保守和高度变化的序列区域,因而它适用于进化距离不同的各类生物亲缘关系的研究。
3、16S rRNA 的相对分子量大小适中,约1 540 个核苷酸,便于序列分析。4、可变区序列因细菌不同而异,恒定区序列基本保守,所以可利用恒定区序列设计引物,将16S rDN***段扩增出来,利用可变区序列的差异来对不同菌属、菌种的细菌进行分类鉴定。
菌种识别及鉴定的目的包括什么?
菌种识别及鉴定的目的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得知所分 离得到的菌种或引进的菌种,是否为所需要的菌类品种;二是判 别所得到的菌种是否为优良菌种。
前者可通过肉眼或显微镜观察 得出初步结论。后者通过肉眼观察只能说明该菌种是否被杂菌污 染了或者老化了。
如果用错了菌种,张冠李戴了,或者误用了被 杂菌污染了或老化了的菌种,都会对生产造成极大的损失。但 是,对于某一菌株的菌种,其生理性状如何?是不是高产优质的菌株?能否适应当地栽培,作为该地的当家品种?有些性状可以 通过生化分析获得一些化学指标,如测定菌丝的呼吸强度;多酚 氧化酶、木质素酶、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的含量及活性,以及 目前最常用于食用菌综合性状检测的同工酶测定。
这些生化测定 的结果,可供参考。以下主要介绍用肉眼和显微镜观察几种主要 食用菌的菌丝特征,菌种质量的优劣,有助于制种工作人员把好 各级菌种的质量关。
什么是菌种鉴定宏观目测法
每个菌种,在特定的培养基上生长都有其独特的形态特征。
通过肉眼直接观察菌丝体在斜面培养基上的色泽、质地、菌落的形态特征、测定其生长速度,鉴定其生长是否正常,判断菌种是否可用,称其为宏观目测法。如受检香菇菌丝,若其菌丝呈白色,棉絮状,生长均匀一致,日生长速度0.8厘米左右,属正常菌种;如果菌丝发黄,出现很多分泌物,说明菌种老化,不宜应用;如果肉眼观察在培养基上出现杂色、斑块说明菌种不纯有杂菌污染,应及时在相同的培养基上,观测菌丝的生长速度和浓密程度,可推测菌株的温度类型。
一般菌丝生长浓密、生长速度慢的菌株,子实体形成的温度低且生长缓慢、质量好、属低温。若菌丝生长比较稀疏、速度较快的菌株,子实体形成需要温度较高且生长快,属髙温型,质量较差。
介于两者之间为中温型。这些推断也仅是相对而言。
污水处理系统中,活性污泥里各菌种分别代表什么
一般地,在运行正常的处理系统的活性污泥中,污泥絮粒大、边缘清晰、结构紧密、具有良好的吸附及沉降性能.絮粒以菌胶团细菌为骨架,穿插生长着一些丝状菌,但其数量远少于菌胶团细菌.微型动物中以固着类纤毛虫为主,如钟虫、盖纤虫、累枝虫等,还可见到部分J纤虫在絮粒上爬动,偶尔还可以看到少量的游动纤毛虫等,在出水水质良好时,轮虫生长活跃.下面是几种生物相对活性污泥状况的指标.①钟虫不活跃或呆滞,往往表明曝气池供氧不足.如果出现钟虫等原生动物死亡,则说明曝气池内有有毒物进入,如有毒工业废水流人等.②当发现没有钟虫,却有大量的游动纤毛虫如各种数量较多的草履虫、漫游虫、豆形虫、波豆虫等,而细菌则以游离细菌为主,此时表明水中有机物还很多,处理效果很低.如果原来水质良好,突然出现固定纤毛虫减少,游动纤毛虫增加的现象,预示水质要变差.相反,原来水质极差,逐渐出现游动纤毛虫为主,则水质变得良好.通常,固定纤毛虫大于游动纤毛虫+轮虫,出水BODs约在5~10mg/L;固定纤毛虫等于游动纤毛虫,出水BOD5约在10~20mg/L.③镜检中如发现积硫较多的硫丝细菌、游动细菌(球菌、杆菌、螺旋菌和较多的变形虫、豆形虫)时,往往是曝气时间不足,空气量不够,流量过大,或水温较低,处理效果差.④在大量钟虫存在的情况下,植纤虫数量多而且越来越活跃,这对曝气池工作并不有利.要注意,可能污泥会变得松散,如果钟虫量递减,植纤虫递增,则潜伏着污泥膨胀的可能.⑤镜检中各类原生动物极少,球衣细菌或丝硫细菌很多时,污泥已发生膨胀.⑥当发现等枝虫成对出现、并不活跃,肉眼能见污泥中有小白点,同时发现贝氏硫菌和丝硫细菌积硫点十分明显,则表明曝气池溶解氧很低,一般仅0.5mg/L左右.⑦如果发现单个钟虫活跃,其体内的食物泡都能清晰的观察到时,说明污水处理程度高,溶解氧充足.⑧二沉池的出水中有许多水蚤(俗称鱼虫),其体内血红素低,说明溶解氧高;水蚤的颜色很红时,则说明出水几乎无溶解氧.武汉格林环保公司是工业废水运营管理、污水处理工程改造行业中的第一品牌,被湖北省科技厅、环保厅选定为重点扶持的100家中小型科技企业之一。
公司拥有多项水处理专有技术,可以了解一下。
分离菌种为什么要进行鉴定
多数食用菌采用孢子分离后得到的菌种,其变异很大。其原因是由于单孢子是不出菇的,在多孢菌落中,不亲和、不交配和不孕菌丝大量存在,并与结实性菌丝交织混杂,挑选菌丝时的盲目性和风险性很大,常有栽培后不出菇或出菇率下降等现象。解决这一现象的方法有二:一是做好尖端菌丝的反复提纯工作;二是进行多次出菇鉴定。采用组织分离得到的菌种,虽然成功率比较高,但也不一定就能完全保持原品种的优良性状,同样也需作出菇鉴定后方可用于生产。对外地引进菌种,也有作出菇鉴定的必要。
松茸的菌种分离和鉴定较难。1960年,日本学者富永保人在对松茸进行组织分离时得到二种菌株。一种菌株的菌丝生长较慢,认为是松茸菌丝;另一种菌株的菌丝生长迅速认为是被孢霉但未提出依据。而后,各地在对松茸组织分离时,重现两种不同菌株,也有人将“快生形”菌株进行扩繁,用于生产。曾东方等(1999)应用RAPD指纹对比技术对组织分离中获得的生长速度快、慢不同的两种菌株进行PDA鉴定。结果表明,“慢生型”菌株与其来源松茸子实体的菌盖、菌褶、菌柄的不同组织全部具有相同的图谱,显示了分离菌株与子实体是相同基因的克隆产物。而“快生型”菌株则不同,它与松茸发生地B层土壤中居多的葡萄酒色被孢霉指纹图对应相同,可确认不是松茸菌株,从而为松茸菌种鉴定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和方法。此外,对其组织分离出现两种不同菌株的原因进行了探讨。多次分离对比实验显示,利用菌褶和菌盖部位菌肉为分离材料所获得的菌株全部为松茸菌株;而用菌柄基部组织为分离材料,时而出现葡萄酒色被孢霉。
http://www.dicun.com文章,转载请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