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举例说明生活中的晕轮效应,优先效应,对比效应,刻板效应。谢谢。 ...
晕轮效应:如你的朋友跟你说另外一个朋友的坏话,你就会认为那另外一个朋友就是这样子的人
对比效应:买家秀和卖家秀
刻板效应:南北方人对各自的刻板印象。比如南方人都觉得北方人不怕冷。
优先效应:陌生人见面,只会记住他的第一印象
晕轮,卧槽长的这么帅肯定口才也好,肯定跳舞也棒。投射,觉得和我长的一样帅肯定和我一样喜欢狗。刻板,女司机都能把车倒进水库
2、举例说明如何利用系列位置效应原理加深记忆?
以下是我的理解,和大家探讨。
系列位置效应指记忆材料在系列位置中所处的位置对记忆效果发生的影响,包括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对此效应的解释有两种,一种是前摄抑制倒摄抑制,一种是两种记忆说,即长时记忆和短时记忆。
据此,记忆一个有顺序的材料,我们是不是可以尝试将材料分若干小段,分散记忆,尽可能减少系列材料中间部分所受的前摄和倒摄抑制,以此加深记忆;其次,我们可以增加记忆的时间遍数,使更多的材料进入到长时记忆;减少识记后无关任务的影响,适度休息,以保证短时记忆的效果。
3、遗留效应与顺序效应有什么区别
遗留效应和顺序效应有比较大的区别。顺序效应是指刺激呈现的顺序影响人们判断的现象。
遗留效应,是当人们遇到严重可怕的灾难事件时,因为受到了严重的精神创伤,而增强了大脑对这一事件的记忆,且在事件发生多年后仍扭曲当事人的感知,比如911事件或者空难事件。
4、什么是光环效应 定式效应 举例比较
晕轮效应(Halo Effect),又称“光环效应”,属于心理学范畴,本质上是一种以偏概全的认知上的偏误。晕轮效应愈来愈多地被应用在企业管理上,其对组织管理的负面影响主要是体现在各种组织决策上。
晕轮效应最早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爱德华·桑戴克于20世纪20年代提出的。他认为,人们对人的认知和判断往往只从局部出发,扩散而得出整体印象,也即常常以偏概全。[2] 一个人如果被标明是好的,他就会被一种积极肯定的光环笼罩,并被赋予一切都好的品质;如果一个人被标明是坏的,他就被一种消极否定的光环所笼罩,并被认为具有各种坏品质。这就好象刮风天气前夜月亮周围出现的圆环(月晕),其实呢,圆环不过是月亮光的扩大化而已。据此,桑戴克为这一心理现象起了一个恰如其分的名称“晕轮效应”,也称作“光环作用”。
心理学家戴恩做过一个这样的实验。他让被试者看一些照片,照片上的人有的很有魅力,有的无魅力,有的中等。然后让被试者在与魅力无关的特点方面评定这些人。结果表明,被试者对有魅力的人比对无魅力的赋予更多理想的人格特征,如和蔼、沉着,好交际等。
晕轮效应不但常表现在以貌取人上,而且还常表现在以服装定地位、性格,以初次言谈定人的才能与品德等方面。在对不太熟悉的人进行评价时,这种效应体现得尤其明显。
定势效应是指有准备的心理状态能影响后继活动的趋向、程度以及方式。随着定势理论的发展,我们不仅可以用定势这个概念来解释人们在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方面的倾向,也可用这一概念解释人们在社会态度方面的倾向。仪表、相貌的定势效应主要表现为刻板效应和晕轮效应。
有这样一个问题:一位公安局长在路边同一位老人谈话,这时跑过来一位小孩,急促的对公安局长说:“你爸爸和我爸爸吵起来了!”老人问:“这孩子是你什么人?”公安局长说:“是我儿子。”请你回答:这两个吵架的人和公安局长是什么关系?
这一问题,在100名被试中只有两人答对。后来对一个三口之家问这个问题,父母没答对,孩子却很快答了出来:“局长是个女的,吵架的一个是局长的丈夫,即孩子的爸爸;另一个是局长的爸爸,即孩子的外公。”
为什么那么多成年人对如此简单的问题解答反而不如孩子呢?这就是定势效应:按照成人的经验,公安局长应该是男的,从男局长这个心理定势去推想,自然找不到答案;而小孩子没有这方面的经验,也就没有心理定势的限制,因而一下子就找到了正确答案。
本文来源于帝村①算命网,转载请注明出处!